十二月,一年之尾,冬至之月。
争执过了究竟是北方咸豆花还是南方甜豆花更胜一筹;也闹过了南北番茄炒鸡蛋是吃咸的还是甜的比拼;
这一次,一场围绕南北“冬至时应该吃什么?”的争论正式拉开序幕!汤圆,
作为南方代表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水饺,
代表北方战火全开!
这一战,你,支持谁?
冬至大如年一
古代冬至有长假
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冬至吃什么二古代冬至吃什么
其实在古代,北方和南方(主要是浙江地区)都是吃馄饨过冬至的,现今四时可用的馄饨在过去是冬至的专门食品。馄饨历史悠久,三国时代《尸雅》有云:“馄饨,饼也”,不知是说彼时馄饨个儿大,还是那会儿饼都有馅。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美食万千,为什么选了馄饨?记叙清代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提供了一种解释: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所以说,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还有人抱着更纯粹的目的吃馄饨——为了更聪明些,因为“馄饨”谐音“混沌”,有糊涂不开窍之意,吃掉“混沌”便可增益智商。
冬至吃什么?南北大不同!上海吃汤圆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杭州吃年糕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种类繁多。
苏州吃馄饨在冬至,苏州人有吃馄饨的习俗。苏州年前是吴国的都城,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膳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福建吃搓丸、姜母鸭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很多人还保留着“冬至大如年”的观念。每到这一天,福建不少地区的民众都要搓冬至丸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行动。
“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广东吃甜丸、腊味“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如今人们由于不卫生等种种原因不再贴甜丸,而吃甜丸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虽然传统的冬至习俗在城市里慢慢消失,但是广东有很多家庭还是会在这天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众人环锅而食。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宁夏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台湾吃九层糕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北方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图文来源于网络
编辑:蓓蓓责编:优优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