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十连丰”后增产还能延续多久?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显示,今年又将是一个夏粮丰收年。据农业部统计,截至6月20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亿亩,夏粮基本收获得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面对丰收的喜讯,很多人存在这样的疑惑:夏粮如何在高的出发点上实现连年增产?丰收有没有水份?连年丰收后,我国粮食安全是不是已安全无忧?
夏粮丰收有没有水份?
我国食粮连年增产,政策、科技、气候等因素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今年夏粮在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逼大等不利条件下再获丰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务到位、防灾应对有效、气候整体有益。
今年农业“4补贴”资金1700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去年秋冬种前,国家尽早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2元,提高0.1元。中央财政还专项安排17亿元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对冬小麦实行全覆盖。这些政策释放了强烈信号,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好政策增进了夏粮面积稳中有增。今年,我国夏粮面积4.1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的支持下,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冬小麦亩穗数略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预计夏粮亩产将比中医白癜风的治疗去年提高1千克以上。
再看病虫害防治。和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病虫防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防统治面积快速增长,助推夏粮再获丰收。截至6月14日,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防治8.4亿亩次,由于防控及时,冀鲁豫苏皖等9个冬小麦主产省病虫害产生面积同比减少30,危害程度明显轻于终年,实现白癜风该如何治疗“虫口夺粮”。
另外,今年的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夏粮增收,特别是黄淮海主产区气象条件较好,秋播期墒情适合,入春后气温回升快,光照充足,关键生育期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进程,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今年,冀鲁豫苏皖及湖北夏粮增产趋势明显,弥补了西南西北夏粮因旱减产的损失。但是,气象专家也提示,当前,华北、黄淮和西北等地仍需防范降雨影响,做好夏收的扫尾。
增产还能延续多久?
食粮连年增产,欣喜之余,人们心中也存在这样的疑虑:未来,我国食粮增产的后劲是不是充足,粮食生产能否续写连年增产的光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形象,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束缚日趋突出,食粮继续增产的压力在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必将威逼到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说。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也威逼着食粮的连年增产。
“面对食粮连年增产的资源环境束缚,要实现农业延续稳定发展,突破这些增产的硬束缚、长时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前途还是要靠科技。”李国祥说。
“近年来食粮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托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食粮。未来,我国食粮增产的潜力还很大。
未来,科技创新从哪里着手?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直接了当地提出,食粮增产还是要依托良种良法和良田。
“2005年,安徽小麦亩产只有250千克,现在到达了330多千克,这是怎样做到的?从改进品种到平整土地,从套播改直播,从测土配方施肥到高产创建,可以说,科技增粮的潜力巨大。”农业部种植业司巡视员曾衍德说,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到两次品种更新,通过集成推行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有望提高15~20千克。
粮食安全是不是高枕无忧?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粮食安全短时间无虑,但“耕地去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等趋势明显,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预计未来我国人口将以每一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延续拉动食粮需求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食粮需求将到达6.17亿吨,食粮总产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20以上。因此,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随着需求的增长,我国几大宗农产品进口数量出现了较快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量比上年飙升了156%,达1398万吨。
“面对未来的食粮供需压力,如何更快提高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是个攻坚问题,中国需要延续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程国强分析说,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上的食粮供给量相对稳定,因此,随着中国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上涨将是不可避免的,加上一些主要食粮出口国难以预知的天气和政策变化,未来中国的食粮进口将会遭到愈来愈大的束缚。正是在这类意义上,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食粮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食粮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韩长赋日前提出,今后,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和推行,提高食粮收获能力,完善食粮仓储管理,提高粮食加工水平,下降食粮产后损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