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这本书最初不叫《赵州百姓逸事》,叫什么呢?叫《赵州乡野奇人》。书稿交到出版社后,按照编辑意见临时更改为此名。书名换了,内容没变,依然是写生活在赵州大地上的各色人等。他们或男或女、或古或今、或文或武、或官或民、或富或贫、或雅或俗、或忠或奸、或正或邪、或善或恶,四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乡野、市井小民,俱是些接地气、有故事的传奇人物。
这本书的起始纯属偶然。我和电视台的同事们开办了一个叫《非遗赵州》的栏目,两年多时间里,共制作了近三十期节目。采访的日子里,跑遍全县城乡各个角落,听到不少流传于今的轶闻趣事,也发现了不少乡村奇人。比如,熬熬,就是录制《何庄武狮》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发现的。会舞钢叉的熬熬,他满身的故事,让我牵肠挂肚,让我手痒,让我有写作的冲动。于是,在一个静夜里,我一口气写下小小说《钢叉虎熬熬》贴在博客里,不久发表在《小小说月刊》和《燕赵晚报》副刊——花溪?精读版上。时任精读版掌门的龚鹏建老弟打来“再有这样稿子,给我留着,咱办个特色栏目。”自此,我便有意识地去发现和采写类似熬熬这样的传奇人物。《吹破天》《小炉匠》《老和气》《疯物件》《武会员》《名伶金少萍》《李老爱说嘴》《说唱盲人李三谝》等等这些练拳的、卖药的、刻字的、唱曲的、走事的……隔三差五便会在《燕赵晚报》上闪亮登场。千姿百态的人物,也引起读者 我呢,越写越上瘾。手里写着这个,心里想着下一个,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人物从笔端走出来。后来,脑子里储备的人物故事写完了,笔下断了“粮草”,一颗心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空落落的满是失望。我决定效仿古人,开设“茶摊”“烧饼宴”搜罗民间故事、寻找奇人踪迹。我的良师益友赵振和先生为促成这本书,经常提供一些值得纪录和描述的人物,比如《牙子》《张可家》《战神刘云增》。先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许多次都是他亲自陪着我走村串户,寻访上了年岁的知情者,共忆那些被岁月湮没了的红尘往事。
其实,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致力去写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把触角伸向乡情、乡恋、乡韵、乡愁,先后有《天下赵州》《这杯赵州茶》两本文集问世。说心里话,哪个作家不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莫言就把个人与家乡的关系视为“鱼与水的关系,土地与禾苗的关系”,写出了《我与高密》。老舍与汪曾祺也分别写出了《我与老北平》、《我与高邮》,优美的文字里流露出对家乡无比的思恋和热爱。我爱我的家乡,所以 本书所写的42个人物,完全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地名、人名真实可信,人物故事鲜有杜撰,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特点,读者既可当小说来读,又可将其视为地方史料。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我的文友《当代人》杂志主编、作家宁雨女士为本书撰写序言。她了解我,更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我的老乡、著名画家铁扬先生题写书名。感谢金石名家董勤锁篆刻印章。感谢画家王伟先生为本书插图,使其锦上添花。感谢苏少波先生几易其稿,为本书设计封面。感谢周翠微女士为本书校对……
冯骥才在谈小说创作时曾说过:“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先生所言极是。写作《赵州百姓逸事》的时候,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准,还是由各位读者评判吧。
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白瘢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