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游记贵阳晚报来平塘看天眼挖化石

北京皮炎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贵阳晚报8月16日A18版

东楚晚报小记者来黔看天眼挖化石

 8月3日,在贵阳晚报小记者团的精心组织下,10多名湖北黄石东楚晚报的小记者来黔,开启6天5夜的“观天探地”天眼研学旅行。

  “哇,贵阳的天气实在太凉爽,我都不想回湖北了。”小记者们一下车就感受到了爽爽的贵阳。

  6天5夜的行程,小记者们去了多彩文创园,了解了苗族服饰和风俗等;在好花红品尝了贵州特色水果刺梨;在青岩古镇中寻宝,找到古镇中的名胜古迹;在阳明文化园学拜师礼,学习王阳明老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孔学堂学习传承中国儒家文化……

  当然,这次研学之行最让小记者们难忘的是天坑挖化石和俯瞰超级天眼雄姿。

  小记者在平塘天坑群景区合影

  “好开心啊,终于要去挖化石啦。”“聂老师,真的有化石吗?值很多钱吗?”小记者们期待已久的挖化石活动开始了。即使下过雨,小记者们也不怕脏直接踩进泥土中,拿起铲子就开始挖。“啊,聂老师这是不是化石啊?”“是的,这是珊瑚化石。”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记者们更加努力地挖化石。

  “我也挖到了!”“我也是,好辛苦,终于有回报了。”一个个小记者们满心期待地拿着自己挖的化石去找聂老师鉴定。

  “哇,这就是FAST天眼,真的好大啊。”“真想去天眼中间看看是什么。”“果然是超级天眼。”爬过多级阶梯,抵达到天眼观景台的小记者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天眼观景台写下20年后想对自己说的话,希望自己20年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了天眼,当然还要了解天眼的建造过程。下午,小记者们跟随着聂老师去到天文科技馆。

  6天5夜研学之行不知不觉就走向尾声,小记者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好想念贵阳的天气,喜欢贵阳的美食,想再一次去俯瞰天眼,看八大行星,听聂老师讲课。”期待下一次与你们相遇,相约下一次星空之旅。本报记者

探天眼

 林子博莆田市麟峰小学五(2)班

  贵州的天眼,是探寻地外文明的中国力量。“观天探地”之旅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天眼”。

  天眼坐落于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天坑洼地中,天坑特色的地下河为天眼营造了极佳的排水环境。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英文缩写是“FASRT”,简称“FAST”也就是英文的“快”,带队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南仁东先生取名天眼为“快”就是想让天眼建得更快。

  走上石梯,便感受到了贵州山林的独特魅力,微微潮湿的空气润滑了我的口腔,让我感到了心中的兴奋,丛林一层连一层,伴着梯极,和着悠悠鸟鸣娑娑叶响,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天眼。

  历经22年沧桑的天眼庞大无极,多人都合抱不来,块面板熠熠生辉。向半透明状的白色面板下望去,隐约有些盘旋的土路,接过望远镜一看,钢梁连钢梁,撑起反射面,几座馈源塔吊着馈源仓,像几头大象吊着一个鸡蛋,生怕它掉下去。馈源仓下对着一个六角形空块,那是科学家住的地方。俯瞰整个“天眼”,他有30个足球场大小,让我暗思渺小。我仿佛看见天眼上人头攒动,每个科学家都在日夜不停的奋斗,他们每天都是在走上这如此高的天坑吗?

  11年选址,11年建成。天眼,凝结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你是中国科技史上新的辉煌!我为你骄傲!

挖化石

颜西汐中山小学

  今天上午,经过漫长的高速行驶,我们终于来到了平塘天坑群。参观了博物馆,带队的聂老师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下午带我们去挖化石!化石可不是随便就能挖到的,老师不会在骗我们吧!

  冒着小雨,我们来到了挖化石的场地。我们拿着小锄头开挖了。我拼命地挖洞,这里挖,那里挖,跟个没头的苍蝇似的,结果什么也没挖到,还弄了一身的泥巴。

  于是我决定去另一块地碰碰运气。那一块地湿极了,我一进去就踩了一脚的泥,差点儿拔不出来了。一旁的男生一直笑我们女生,而我们只能当耳边风,不理他。

  挖化石

  挖着挖着,我的锄头突然“砰”地一声,似乎碰到了某个坚硬的石头。我把它挖出来,洗干净后交给了老师。“这个不是化石,它是二叠纪的燧石结构。”

  不是化石,但是燧石也不错,何况还是二叠纪的呢!再说,是自己辛苦挖出来的,怎能不喜欢呢?

  老师说,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而有些同学没尝试就放弃了,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会有所收获呢?

来源:贵阳晚报

更多资讯

?微博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haowanbao.com/yzwbjj/2206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