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三年前当听说《成都晚报》要停刊后,我虽然订得有《华西都市报》,但在最后一天我还是上街去准备买一份《成都晚报》来作为纪念。』文
蒋玉华
创刊于一九五六年五月一日,停刊于二〇一九年三月底的《成都晚报》,今年三月份它停刊就已经三年了。记得三年前当听说《成都晚报》要停刊后,我虽然订得有《华西都市报》,但在最后一天我还是上街去准备买一份《成都晚报》来作为纪念。然而,走了很多卖报纸的摊位,都告之没有此报了。最后我打电话给在送仙桥卖书的弟弟,托他想法帮我找一份晚报,晚上他就把晚报给我送来了。据说那天很多人都在打听哪里能买到最后一天的《成都晚报》,他也是颇费周折才给我找到一份。
我从出生至结婚前,一直生活在长顺中街。我的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喜欢订报纸看,这是我们家历来就有的习惯。记得哪怕是六一、二年,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我父亲就是赊账都还是要订报纸看。那送报纸的人估计我父亲也是真心喜欢看报,或者因长期给我们家送报与我父亲都成朋友了,即便几个月才付他报费都还是会让我父亲每天都有报纸看。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位送报纸的人到我们家来收所欠报费与我父亲聊天的情景。
据我家三姐说,那位在七十年代前一直负责送长顺街报纸的师傅姓叶,他还是位书法家,在六十年代的时候,西门一带的商铺还有他写的店招。
而我们家所订的报纸由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到六十年代的《成都日报》,最后是《成都晚报》,这三种报纸转换着伴随我父亲直至他去世,家里基本上就没停过订报。
为什么父亲在五十年代会订《人民日报》看?现在分析,应该是父母亲从四十年代由江苏来到四川,还没有完全融入成都,对千里之外的故乡多有思念,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唯有从报刊上能了解到故乡的信息吧?
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家兄弟姐妹都喜欢看报,何况家里现成的就有报纸。而我们长顺中街的邻居们都爱来我们家看报,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前,家里能订报纸看的绝不在多数。记得邻居周炳全、严道奇、李燕林、龚家的大儿子等等,是最爱在我们家来看报的,父亲还会与他们就报上的消息进行探讨,而邻居们要想找几张旧报纸用,那一定是上我们家来要。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成都晚报》,内容就很富丰多彩了,我最喜欢看的版面有“锦城拾零”、“锦水”、“人生”、“苗地”、“科普生活“等栏目。记得其中有写“易胆大”的系列文章,其内容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讴歌或者是讽刺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易胆大”过九眼桥等,形容当时成都市交通和路况的拥挤与落后。
最让我们家高兴的是:我大哥写的一篇介绍新型纺织材料的文章上过“生活”栏目,我侄女写的一篇怀念我父亲的文章上过“人生”栏目。
看报纸中缝刊登的征婚广告与遗失作废声明也非常有趣,记得出现最频繁的征婚条件有一条是:“有无婚史不限,需无小孩。”每当我看到这些征婚广告都会忍不住笑起来,在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征婚者确实很现实。
最巧遇的是,有一天居然在众多的遗失作废声明中看到了我先生他父亲与他姐姐一家户口本遗失作废的声明。我让先生赶快回他父亲家去关心一下是咋回事,原来是他们搬家后找不到户口本了,到派出所去问,告诉他们必须先登报做遗失作废声明才能补办。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化,层出不穷的各种自媒体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一部分纸媒体被淘汰在所难免,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是,我还是深深怀念曾经有《成都晚报》陪伴的日子!
而那张被我弟弟颇费周折才找到的报纸,随着我弟弟的去世,也成了我怀念弟弟的遗物。
-关于我们-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浪微博
行脚成都今日头条
行脚成都百家号
行脚成都天府文化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