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合肥高新区习友路号,就是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自年落户高新区以来,创新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络”,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孵化出一批发展良好的高科技企业,许多的科技成果就在这儿转化、落地,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11月17日,《新安晚报》用三个整版对创新院进行了深度扫描。
A02版
科学岛走出的创业者——张帅用科技手段护航蓝天保卫战“一束激光射向茫茫大气层,即可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立体分布,通过定点扫描和走航并行的方式,方圆几公里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尽收眼底。”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帅,在介绍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时这样说道。为了解决大气污染的难题,在张帅的带领下,毕业于“科学岛”的五位光学博士共同创办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用最先进的技术提供大气问题综合解决方案,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梦想始于“蓝天保卫战”
出生于年的张帅是安徽枞阳人,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光学博士张帅进入中科院产业化基地工作,开始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当时社会开始 年3月,张帅带领着科学岛的光学博士团队共同组建了专注环境气象立体探测装备研制与应用的公司——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坐落于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中科院创新院、中科院安光所,光博量子运用先进的激光雷达立体探测技术、车载污染溯源技术、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精细化的管控解决方案及服务,成为大气立体探测综合服务商。
创业初期靠借钱发工资
创业初期,资金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张帅将房子抵押了万,在政府的帮助和朋友的支持下,自筹了多万作为启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是年,当时借了朋友多万元用于发工资。”对于当年创业的艰辛,张帅只是一笑而过,“我们的方向、技术都没有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他说,初期绝大部分经费都用于研发投入,好在去年已经实现收支平衡并盈利万元,今年已实现近0万元的销售收入,预计可实现多万元的净利润。 公司成立后仅三个月,光博量子团队在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技术研发方面就取得重大突破。年6月,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GBQL-01)诞生,产品一经问世,便吸引诸多 创新院以知识产权、现金进行引导性投资,并帮助企业获得投资基金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创业积极性。 在资金等资源的协助下,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GBQL-01)于去年10月获得了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认定。该产品采用激光雷达遥测技术,基于高能量高频率的激光快速探测、颗粒物污染精确扫描快速诊断、先进的3D可视化展示技术,开展在线颗粒物溯源和户外应用工作。张帅介绍,“产品可快速识别本地污染排放热点(工业排放、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等)和高空污染(沙尘等)输送来源,为政府环保部门等开展大气污染溯源工作,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的管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核心技术惊艳世人眼球
目前,搭载了该技术的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已成功应用于市场,产品已在芜湖、淮南、徐州等地开展走航服务。走航车被研发团队形象地称之为“插上翅膀的雄鹰”:车上气溶胶(颗粒物)激光雷达、车载DOAS分析仪是“鹰眼”,VOCs质谱仪、氮氧化物分析仪、臭氧分析仪是“嗅觉”系统,风雷达是“听觉”系统,走航分析软件则是“大脑神经中枢”。 走航车通过对大气污染中的多因子进行监测,可使当前大气污染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年底,公司承建的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拉曼激光雷达采购项目顺利通过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验收。据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是防灾减灾工作中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缓解农业干旱、防雹减灾、保障水资源安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年12月,光博量子加入京津冀及安徽周边大气重污染攻关项目,与国内优秀科学家及一线科研工作者携手攻克蓝天“病根”。此外,公司积极参与中央气象台大气雾霾预警预报会商,研发的大气污染预警预报决策服务平台,已为青岛上合峰会、金砖会议、中国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保驾护航。 另外,公司借助先进的、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溯源分析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热点溯源、筛查服务,掌握区域污染变化特征、分布特征,指导精细化的、科学化的管控。同时,基于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管控服务平台,实现区域污染全天候在线监控,建立日常调度和大气污染管控联动的管理机制。目前已在蒙城、宣城、怀远等地形成示范。
找准大气污染问题病因
“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为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张帅说道,“就像我们的空气‘病了’,却不能确定‘病因’在哪里,要想治好病,就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张帅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分为三类,一类是硬件设备,像激光雷达、走航车等相关的立体探测产品;一类是软件服务平台,为大气污染监测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等;还有一类是数据服务,像一站式环境气象数据应用服务等。“我们团队成员都是环境光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和卫星遥感等领域的博士。”张帅说,依托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内首屈一指。 目前,公司拥有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GBQL-01)、测风激光雷达(GBQL-05)、臭氧激光雷达(GBQL-04)、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GBQS-01)等产品,已形成“地空天一体化观测”一张网的创新模式,开展污染来源解析等系列攻关研究,对区域重污染过程进行精细化剖析及未来污染预测。公司以预报预警为核心技术手段,构建大气污染三维实况分布及未来预测分布,为环境、气象、生态、交通、海洋等领域科研院及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渠道的打开,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张帅开辟了国内唯一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合作地建子公司进行产业战略合作。他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已经和潍坊、济宁、太原、许昌、石家庄等多地开展合作,“就像卖茶叶一样,顾客品尝觉得味道好了才会大量购买,我们把每个合作地都当成示范点来做,进而在全国推广开来。”
尽量平衡家庭和事业
“创业总要有舍得精神。”当初走上创业这条路,张帅就和家人约定好,这些年要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爱人也是科研人员,她非常理解和支持我,她和父母承担了照顾孩子的重任,让我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提及家人,张帅心里满是感激,他有两个孩子,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如果不是家人的鼎力支持,就没有公司如今的发展。” 张帅说,如今公司已经走上正轨,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才梯队,他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比如利用节假日和家人一起旅游,“毕竟如今的努力拼搏也是为了让家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家庭才是根本。” 如今,公司已经和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省气科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万里长征还只是走了第一步。”张帅说,未来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完善产品的同时,努力做好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及行业需求,不断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及认可度,争取在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并计划5年内上市。
A03版
科学岛走出的创业者——江如海做国内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在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31岁的江如海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很多文件需要他签字,很多项目等着他拿主意。而三年前,江如海还是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的一名研发人员,每月拿着稳定的工资。年,江如海在工作中调研发现,无人驾驶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一个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念头在他脑中浮现。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江如海毅然辞去了工作,带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攻坚克难,最终推出了国内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
29岁成立五人初创团队
今年31岁的江如海是广西玉林人,合肥工大微电子学专业本科,中科大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年,江如海毕业后便进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从事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因为在研究院负责技术转移转化的工作,江如海走访调研过上百家的企业,接触了汽车主机厂、特种车辆生产商、物流设备制造商等,发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很多场景会有应用。年初,一个创业的念头在江如海脑中悄然萌发。 说干就干,行动派的江如海立即投入到前期筹备中,“研发中心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化窗口,我觉得可以做点产业化的工作。”而创业,意味着失去稳定的工作,“一开始确实很犹豫。父母也不赞同我辞职创业,他们还是希望我过得安稳些。”江如海说。 内心挣扎了许久,江如海还是坚持了创业的想法。刚开始时,江如海的队伍共有7个人,后来2名同事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了退出,剩下的5个人正式组成了一支初创团队,开始了研发工作。年6月,江如海依托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成立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研发中心。
创业之路感谢团队陪伴
“那时候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时光,江如海颇为感慨,“感谢团队成员不离不弃。”项目研发初期,因为要不断投入资金,经常发不出工资,捉襟见肘的时候,团队其他成员都在安慰江如海,“半年不发工资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吃老本。” 年底,在筹备了大半年后,团队决定对研发成果进行测试,“那天特别冷,我给每个人都买了一件军大衣。”提起那天的场景,江如海记忆犹新,在冬日的寒风中,新招募的成员崩溃地说自己受不了了。 “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肯定会有抱怨。”江如海告诉记者,让好兄弟舍弃前程陪自己奋斗,却连工资也不能按时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但是我不能说,我要给大家打气。”
核心技术突破行业瓶颈
年8月,在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后,江如海和他的团队正式成立了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年9月,公司交付的第一个无人车产品——无人驾驶线控平台,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也为公司的技术落地打响了第一枪。很快,公司相继拿到了合肥高投和北科天绘种子轮的融资,解决了燃眉之急。
有了资金,江如海和他的团队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低成本无人驾驶系统应用于摆渡车上。年4月,公司发布了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这也是目前国内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 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一经问世,便获得业界和各大媒体的 财务问题是江如海面临的又一难题,“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习。”江如海说,对内公司需要解决股权问题,对外需要融资和开拓市场,而这些都需要用到专业的财会知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起初连项目报价都一窍不通的江如海如今说起财务知识头头是道,谈起业务来也是驾轻就熟。
脑中始终紧绷着一根弦
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江如海由一名研发人员,变成了一名创业者,“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江如海表示,以前想过安稳的生活,做一名参与者,而现在成了带头人,他的脑中始终有一根弦紧绷着,“如果我倒下了,公司其他人怎么办?”
目前,公司仍处于创业初期,而无人驾驶这个领域正处于市场培育期,开拓市场十分不易。尽管如此,江如海从不肯轻易说出自己的难处,“相比于单方面的资助,我更希望以合作双赢的方式走出困境。” 自创业以来,江如海已经有两年多没体会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江如海说,自己是客家人,“客家人的身上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享受从无到有的打拼过程。” 从15岁上高中开始,江如海便离开家乡,一个人独立生活。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江如海大学四年的学费都是贷的款,生活费也是兼职挣来的,“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这是江如海最自豪的一件事。
5年内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很多创业者都因为太忙而无暇照顾家庭,江如海也不例外。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江如海经常要去各地出差,即便在合肥,也是忙得不见人影。“我父母都在广西老家,平时比较忙,没办法经常回去看他们。好在父母身体健朗,兄弟姐妹也都在身边,让我能够安心在合肥闯荡。”
除了父母,江如海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女朋友,“常常因为工作爽约和她看电影、吃饭、出游,幸好她也十分体谅我。”江如海表示,家人是自己坚实的后盾,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专注自己的事业。 江如海说,目前,公司开发的低成本无人驾驶系统已经应用在公交车、农用机械、有轨电车等不同场景,在物流、共享出行、港口码头、矿山开采等领域有巨大行业需求,“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成为国内无人驾驶车辆技术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领军企业。”
A04版
科学岛人“出关”爱在创新院创业自年启用以来,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70多家
为了让科学岛上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产业,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起,在合肥高新区设立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以此作为平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从年启用以来,创新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络”,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孵化出一批发展良好的高科技企业。
A科学岛人创立科技公司
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第一批从岛上来到创新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公司。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均来自中科院,致力于物联网领域创新研究,为交通业、制造业、农业提供“云+端”信息化服务应用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具备高新技术企业、省软件企业、合肥市大数据企业等十多项企业资质。其中,中科美络打造的公车管理与公务出行云服务平台产品,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智能车联网服务,目前平台已实现全国近20个省份的市场覆盖,成为全国公车改革的成功蓝本。而中科美络也成为科学岛在高新区产业转化的榜样之一。 除了中科美络,还有中科普瑞昇等企业也得到成功孵化,成长为发展势头良好的高新科技企业。年,科学岛上刘青松博士带领科研团队成立了中科普瑞昇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药物开发新技术、新体系,为药物研发机构提供新药研发技术支持,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肿瘤精准用药临床新技术,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医”可持续协同创新发展的道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公司已经建成了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获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公司还领衔了安徽省“三重一创”精准医疗重大工程,建成了安徽省精准用药工程实验室。 中科普瑞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肿瘤原代细胞可再生关键技术,公司正在建设国家健康产业大型基础科技设施——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LPCB)。据介绍,该设施将收集癌症组织资源,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将其变为可再生的癌症原代细胞,并存入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再对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输出细胞整合资源,通过有“入”有“出”,从而努力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芯片”问题,助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自主核心创新体系,培育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生态环境。
B更多高科技企业层出不穷 在中科美络、中科普瑞昇等成功样板的鼓励下,科学岛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创新院里孵化自己的企业。 安徽中科本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的科研团队牵头组建的一家科技型创新企业。公司核心团队长期专注于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柔性压力传感器为核心开发了ByScanF系列足底压力分布测量板、数字场地(跑道)、远红外电热板、智能跑步机、智能摸高器、智能立定跳远板和智能平衡木、三维足型扫描仪等多种普适性、低成本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公共安全、人机工程、体育科研以及科普教育等领域。目前,中科本元的大面积柔性阵列力敏传感技术项目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先后获得多个资本方支持。 成立于年5月24日的合肥中科星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研发与销售,机器人定位模块传感器的研发与销售,机器视觉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与销售等。公司核心研发人员10人,包括7名博士,3名硕士,基本也来自科学岛。目前,公司也正在将产品不断更新,争取尽快占领市场,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C为“科学家创业”培育沃土 科学岛上的科研成果,在创新院里实现产业化,实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创新院给予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年4月9日,在合肥产投集团举行了首届企业开放日活动中,合肥中科易康达生物医学有限公司研发的糖尿病无创检测仪一经亮相,便吸引众数目光。该型糖尿病无创检测仪无需抽血即可快速检测,减少扎针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该项技术来源于“科学岛”生物医学光学创新团队。创新院引入团队后,设立了微流控基因检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的中试、小试,为其提供平方米的研发场地,以现金出资帮助成立公司对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运作。在创新院的支持下,目前,该公司在慢性病早期筛查、基因分析诊断和医用光学影像等领域掌握了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糖尿病无创检测仪装机用户已达到数百家,成功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 据了解,针对孵化企业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创新院会提供包括工商及入驻、法律咨询、政策兑现及项目申报、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推广等在内的双创“一站式”配套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步入发展正轨。到目前为止,创新院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70多家。而服务地方公务用车改革的中科美络公司、精准医疗行业的中科普瑞昇公司、推进环巢湖治理的中科新天地公司等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D助力科技成果对接金融资本 据介绍,创新院拥有科学岛的先进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又坐落在安徽最大科技产业转化基地的合肥高新区,将围绕智能传感+互联网技术、精准医疗关键技术、精细生物农业技术三大产业技术方向,重点打造移动互联网、健康促进服务、智能系统与装备、水环境监测、精准靶向药物、肿瘤测序与分子诊断、智能感知、能源林、光化学、农业大数据应用、石墨烯、液相环境激光制备与加工、微流控基因检测、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等14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而为了加速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针对企业筹建、初入市场、爬坡上升等不同阶段,创新院也建立起“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链条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在企业筹建期,通过专利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现金出资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引导性投资,同时鼓励团队成员以现金参股,既提升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又增强社会资本和市场的认同度与信心。企业成立后,会针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辅导,组织申报市、区级政府天使基金,帮助企业度过发展低谷。待企业步入发展正轨后,则牵线搭桥,为企业引入来自内、外部的投资基金,从而助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安徽中科本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另外,合肥电视台《东方硅谷合肥高新》栏目组近期对创新院安徽中科本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专访。以下为报道内容。
安徽中科本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牵头组建,以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及其终端应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型创新企业,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柔性力敏传感器及其终端产品的供应商和技术辐射源。
杨先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年,由中科院的科研团队牵头组建,以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及其终端应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中科本元成立,杨先军担任董事长。
柔性压力传感器中科本元的核心技术是柔性压力传感器制造及其应用开发,为用户测量各种柔性的、非平面的、接触力学量及力分布信息提供低成本、便捷的解决方案。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供应商,中科本元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接近15年的技术累积。
目前,中科本元的传感器制备工艺已完全可以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定制化需求,多种普适性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体育科研等领域,其中这款三维足型扫描仪,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三维脚型与足底压力集成测量仪是由中科院合肥智能所运动健康研究室自主研发的专业足部数据采集分析设备,可以在开放环境下轻松获取用户的足部三维尺寸和足底压力分布数据,集成测试分析三维脚型和足底压力分布数据,提供专业的足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报告,还面向鞋业企业提供应用接口,在医疗健康、工业辅助设计以及公安侦查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前景。
特色与优势1、开放环境下三维脚型的快速精准扫描
2、三维脚型数据和足底压力分布数据一体化测量、集成化分析
3、面向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专业的用户报告和应用接口
杨先军告诉我们,从年开始,公司就与福建的一家鞋企展开合作,有了三维足型扫描仪,从数据的测量到鞋子的出产,大约四五天就可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也开启了个性化选鞋的新零售模式。
年,中科本元引进专业销售团队,对现有研发产品梳理后,进行市场的大力推广。
鞋履产品定制服务系统基于柔性力敏传感技术和三维足型扫描技术的深度开发,结合柔性产线建设优化方案与NC雕刻技术,通过大数据整合推行面向门店的鞋履产品定制服务系统,解决目前开店铺货传统商业模式造成的库存、滞销、产能分配等带来的资金积压风险的行业痛点,助力企业打造鞋品零售B2B+O2O垂直整合服务平台,引领鞋品零售个性化定制服务。
越来越多的“黑科技”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且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为创新院点赞!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