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 □文/本报记者黄蓥图/受访者提供
她是河北文坛一颗少年新星
“她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同龄人中非常突出,作为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和河北省首批新时代好少年,其创作成绩在校园文学中颇受瞩目,她已成长为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文坛一颗熠熠生辉的少年新星。”这是贾大山文学奖评委对潘幸泉的推荐评语。
7岁时第一篇文章在《燕赵晚报》刊发,12岁起,个人作品集《记忆的颜色》《心有天堂》《与逆》《渡钟》相继出版,加上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青年作家报》等报刊发表的文章,迄今潘幸泉的创作量已近80万字。
多年来,潘幸泉还荣获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第一名、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校园文学抗疫征文一等奖等40项全国校园文学奖项。加上这次的贾大山文学奖新人奖,她堪称获奖专业户。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潘幸泉梳个马尾辫,神情语气挺淡定。对于这次拿奖,潘幸泉说完全没想到,“只是把材料报了上去,希望评委老师能看到我的作品。感谢石家庄作协周喜俊、程雪莉两位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文学引领,也感谢晚报小记者团队的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养。”
写作的意义在于找亮再照亮
二年级那年夏季的一天下起雷阵雨,小小的潘幸泉望着窗外风雨交加,伴着雷声雨点敲打着窗户,她突然感觉大自然和人的情感可以共通。当时心里涨得满满的她,觉得必须通过一种方式释放出来,一篇《云姑娘的演唱会》就此诞生。她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可以释放内心的情绪,带来安宁、愉悦,从此写作成为她的最爱。
才气横溢、辞藻华丽、极富想象力,同时也有内容苍白、无病呻吟的毛病,这是人们对青春文学的固有印象。潘幸泉的作品,还真不太一样。
现实主义、玄幻、科幻、古风、童话,她文风多变,题材多样。手捧泥土、向光而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令她的文字自带生机。被多家媒体刊发和转载的《善良就像蒲公英》《街上流行红马甲》《爱是一个圆》等散文和小说,就源自她十多年来的公益善举。潘幸泉自小学起创办爱心社,现为市二中煮爱坊校园志愿服务队队长,她和妈妈曾在每周六清晨加入一杯豆浆公益行队伍,今年疫情期间她用稿费买毛巾送给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她以切身感受写出的弘扬善举的作品,引发诸多共鸣。
潘幸泉不少作品记录了校园生活和青葱岁月。《独舞》中因父母离婚差点放弃舞蹈梦想的久悦、《奴》中父亲去世后被友情温暖的瑜絮、《我所坚持着的》中始终坚守善良底线的“我”……少年人心灵世界复杂也单纯,矛盾还多变,在她的笔下一一还原,也感染着她的同龄人。
潘幸泉曾在课桌上发现一封信,写信人是位同校学姐,她告诉潘幸泉很喜欢《我所坚持着的》,受这篇小说的影响,她愿意对这个世界再多些善意。还有不少素不相识的同学要加潘幸泉的QQ,说是读了她的作品后想跟她交流。“有人看到我的文章很有感触,能被我的想法感染到,我就觉得有意义,真是顶级开心。”潘幸泉笑说。
如今潘幸泉对写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写作对于她是印证自我的过程,也是找亮再照亮的表达:“我希望能为他人带来些什么,让大家心里多一丝光亮,这是我的根本目的,写作是达到这一目的最方便的途径。”在她看来,文字最有价值,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字尤其厉害。“实践、积累、勇气、理论基础,加上个人天赋,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最终能不能做到也许看天意,我会一直在追寻的道路上走下去。”
“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炼成的
她品学兼优,是中华全国学联27大代表、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河北省首批新时代好少年、省会榜样雷锋、石家庄城市最美30人;她多才多艺,擅长手风琴、葫芦丝、舞蹈、绘画、策划、编导、配音等,是中国青少年手风琴乐团团员,CO2校园剧社社长,学校广播站站长,金石榴合唱团队员。
潘幸泉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柳建芬说女儿的今天是天分加勤奋的结果,“幸泉做事有持久力,拿写作来说,她从小对文字就有感觉。小学时全班同学都有个小本子记录平时发生的事,幸泉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老师说她坚持得最好。初一时她发现自己的文笔匮乏,暑假在网上请大学生帮她出题,她就题写小说,光那段时间就写了有六万字,写作质量明显提高。”与人为善、共情能力强是潘幸泉一大特点,小学时合唱比赛班里挑选指挥,潘幸泉技巧最好,但老师却选了另外一位女生,潘幸泉没计较,反而每天帮助这位女生排练,“平时女儿被人信赖,从小到大,很多同学喜欢‘粘着’她,对她说起不对一般人提及的话题。幸泉总是认真倾听,再想方设法给对方一些力量,一些光亮。这也是她的写作充满善意和温暖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和荣誉,潘幸泉说无论是在学生会组织活动、参加志愿者公益行动,还是写作、拉手风琴、配音等,都是她特别喜欢的事,“做事本身就让我足够开心,其他都是额外馈赠。”好孩子、优秀生也有成长的烦恼,也许是青春期、也许是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去年有段时间潘幸泉的心境和写作进入“瓶颈期”,一度很焦灼:“后来参加个写作比赛获了第一名,我不在意奖项,但拿奖确实给了我扶持,对我的写作,乃至‘存在’都是个肯定。经过反复的自我剖析,再有家人、朋友的帮助,就那么跳出来了,现在想想真是相当不容易。”
目前已升入高三的她,未来的职业规划离不开文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我都有兴趣,具体上哪个,看命吧。”她调皮地说自己很疯,想体验想尝试的事情特别多,是为写作积累,也是开阔人生:“我想去当服务员、清洁工、外卖员等,去农村去大西北都有可能。对写作而言,世界上任何事都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写作只是记录方式和传播途径。因此找素材进行创作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要为社会做些我可以做到,并且应该做的事。”
迄今还是晚报小记者
“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晚报发表的,加入了燕赵晚报小记者队伍对我是个入门。”采访中潘幸泉跟记者说起了跟晚报的缘分。
潘幸泉小学三年级成为燕赵晚报小记者,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是晚报领我入门,让我知道自己的作品该从哪里出发。”在与郑渊洁、杨红樱、沈石溪等诸多名家的互动交流中,她感觉受益良多,作家们的讲座印证了她自己的很多想法,“我曾经的想法很多,听了他们的说法后更加确定自己该走哪条路。”
妈妈柳建芬直说感谢,她说燕赵晚报小记者是孩子走上创作道路的引路人。“燕赵晚报就像妈妈一样一直在全力托举、支持孩子们的成长。”
迄今潘幸泉还断不了参加晚报小记者活动。最近她还特地将自己的30册新书《渡钟》寄到了晚报小记者训练营,还说以后每有新作都会寄来。她希望跟小记者弟弟妹妹们分享,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影响和带领着他们走近文学、爱上写作。
本文转自年10月16日燕赵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