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乡村教师井涵学生给我开了一条路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记者巩悦悦

当一个人的发展环境,和偏远农村联系到一起,她又能走多远?

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从井涵身上找到答案。在山东菏泽郓城县的西北角——地处鄄郓交界的沿黄滩区上,张鲁集镇最偏僻的薛河口小学就设在这里。作为这所援建学校的首批19位教师之一,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井涵远离故土,来到这儿圆教师梦。

然而,当一腔热血遭遇“穷得叮当响”的残酷现实,第一批下决心“改变这里”的年轻人,一个又一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六年过去只剩井涵一人。偏远“吓跑”的不仅老师,还有曾经调来这里的两位校长。

分管全镇教学的朱道任校长不忍心,想把数学教得好的井涵调去镇上工作,谁料被这“傻丫头”婉拒了。别人眼里的“宝贵机会”,就这样被她轻而易举地浪费掉了,大伙儿实在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到哪不是教,在镇上起码能少跑40里地,为啥偏要留在这村沟沟里?

为什么留下?井涵回忆起了四年前,当时她遭遇车祸腿部受伤,拄着双拐来给学生讲课。等到下课,生怕其他班级的学生碰到老师,全班同学自发在走廊开出一条“路”,一直把她护送回办公室。

井涵心想:这里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了。

在井涵的数学课上,每当有“爬黑板”做题的机会,一脸期待的学生们总是自告奋勇:老师,叫我叫我。

六年坚守

援建学校首批19位教师,唯有她还愿意留在这

10月13日,薛河口小学。一堂原本深奥枯涩的数学课,在眼前这个长着娃娃脸、扎着马尾辫儿、穿着桃红色运动衫的井涵老师认真引导下,似乎像被施了魔法般:难题被一一化解,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接下来,我们请八位同学爬黑板做题,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井涵话音未落,讲台下的三四十位小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老师,叫我叫我。

等一下!印象中的数学课不该这样吗:课上老师提问,学生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叫到自己。但在井涵的课上,记者分明注意到,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脸上挂着的竟是失落和遗憾。

课桌前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有年轻老师愿意来这穷地方教书。他们更不会想到的是,村里娃自带课桌上学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孩子们再也不用跑去建在大队部的课堂念书,而是真正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奔跑在有着大操场和音体美教室的校园里。

山东菏泽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

时间回溯到年。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建设,山东省教育厅驻村第一书记筹资两千万援建而来的薛河口小学,在9月份正式交付使用。虽然学校历经万难建造而成,可村民并不买账,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

朱道任是张鲁集镇中心学校校长,同时负责着全镇的小学教育。看到这种情况,他跑去村干部家做工作,对方翻脸,这事谈不下去了。

上学是好事儿,为啥没人愿意来?

原来,周边6个村就有三所学校,能识字的就来这里当老师。学生如果走了,民办教师自然面临着下岗,因此村里大喇叭反复喊,不让娃到新援建的薛河口小学。因为不了解新学校情况,家长都持观望态度,没人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就是那一年,郓城县教师招考结束后,张鲁集镇分到了19位年轻老师。为打开薛河口小学的局面,在其他乡村也缺老师的现实情况下,“偏心”的朱道任硬是把19人全调去了薛河口小学。井涵正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从县城到张鲁集镇有四五十里远,从镇上到薛河口小学还要再走20里地。村里靠天吃饭,忙农全靠人力,过一个麦季要多个二十几天,比其他地方落后好几年,头十年的结婚嫁娶都不往这来。

落后、离家远、交通不便的现实,让不少年轻老师望而却步:开学后三四天还迟迟不愿来。

因为没有直达学校的公交车,报到当天,井涵从郓城搭车到大潭村,随后又步行30分钟才来到学校。夜晚躺在床上,环顾着空荡荡的宿舍,井涵想起了远在故土的父母,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那一夜她辗转难眠,心里第一次萌生了回家乡内蒙古的念头。

可到了第二天,当踏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听到第一次叫自己“老师”的时候,井涵心头喷涌而出一种责任感,她产生了“试着留下来”的想法。

经过数十天东奔西走,全校六个年级总共才招来90个学生。这些孩子的背后,是90个家庭将信任留在这里。憋着一股劲儿,19位年轻老师把没有名次的学生成绩提升至全镇前三,在这片黄河滩区闯出了一片天。

不再观望,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来这里。一学期下来,全校学生人数从90到,如今更是涵盖了周围六个村和鄄城地界的总共多个学生。

同一批调来这里的老师,走了一茬又一茬:大多数青年教师考去了乡镇和县里,因为忍受不了薛河口的落后,有的甚至辞职不干了。

“我从教三四十年,这样的年轻老师很少碰到。”谈及井涵,朱道任感叹道,她从遥远的大草原来,一头扎进穷乡干教育,这一坚守就是六年多。当初分来的19位年轻老师,唯有她还愿意继续留在这。

一堂原本深奥枯涩的数学课,在眼前这个长着娃娃脸、扎着马尾辫儿、穿着桃红色运动衫的井涵老师认真引导下,似乎像被施了魔法般:难题被一一化解,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两段往事

奔赴两千公里外的薛河口,来一场黄河滩区“大冒险”

年纪轻轻,就从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来到菏泽郓城,井涵的这一选择本就出人意料。然而她接下来的决定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不在县城,反倒选择了脱贫前“穷得叮当响”的沿黄滩区。

相比绝大多数“人往高处走”、选择去大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井涵来到乡村教书,与此前的经历不无关系。

一个是促使井涵下决心报考师范院校的高中数学老师李红。

大学毕业前,井涵一直都是个乖乖女,成绩从不让父母操心,即便考入了高中,排名也保持在级部第七。“以前都是母亲照顾我,升入寄宿学校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成绩下滑比较快。”井涵回忆,当时担任数学老师的班主任从没打击过她,而是一直鼓励并关心着自己。

得知井涵内向、不善于表达,李红就变着法儿给她创造表现机会,培养她的自信心。比如,大合唱中让“五音不是很全”的井涵领唱;拔河比赛中让瘦小的井涵当头一个;班级日志工作也交给她完成……

李老师的呵护,让懂事而又敏感的井涵记在心间。“她比较信任我,我就更依赖她。”因为不想让李老师失望,井涵心底里冒出一个念头:要把事情做好,尤其是把数学学好。

正常情况下,学生大都会在自习期间,回家换几件干净衣服。因为成绩下滑比较快,井涵定下目标在校学习,非必要尽量不回家。了解到这个情况,李红主动把井涵脏了的衣服拿回家清洗。

时间转瞬即逝。高考结束,井涵郑重在志愿一栏写下数学教育。随后她跑去办公室,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红,“老师,我报的数学教育专业,我想成为跟您一样的数学老师。”

当时,在一个容纳着二三十位教师的大办公室里,听完消息激动着的李红站起来高喊:“大家停一下手头工作,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这是我的学生井涵,她也要当数学老师了……”

“我在班里算不上出众,但老师还是把很多任务教给了我,我就觉得应该努力做些事情,不想让老师失望。”在井涵心目中,数学老师李红就像家人一样,有时甚至比母亲还要关心自己。正是在这样一位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井涵义无反顾选择了教育之路。

数学课上,井涵为学生答疑。

如果说数学老师启蒙了井涵的教育梦,那么为期三个月的支教,则更坚定了她从事乡村教育的信心。

临近年大学毕业,井涵所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师范学院组织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乡村支教,身为团支书的她带头报了名。

在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支教点,因为没有新鲜血液的涌入,50多岁的老师就算“年轻”的,学校不得已又返聘回了一部分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在那里,外来务工家长大都没文化,不能够辅导孩子作业。学生们要想有出息,努力学习就是唯一出路。

拎着行李一走进校园,井涵就看到全校学生跑过来了。“老师,你是来教我们的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个矮一点的学生兴奋地蹦蹦跳跳,就像家里来客人一样。个高点的学生,主动帮老师们搬行李。

因为家长基本上外出务工了,孩子们都被安放在寄宿小学。上课之余,从早中晚餐到把学生们送回宿舍,井涵和孩子们几乎全天候相处在一起。那时的井涵不过20岁,学生愿意和眼前这个大姐姐唠家常。

和学生成长交织在一起,三个月就显得分外短暂。临走那天,井涵没有告诉孩子们,但本该上的数学课却没见到数学老师。孩子们着急忙慌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你们数学老师该回学校了……

话音未落,所有孩子都追了出来。

那天非常冷。井涵和同学们都穿着棉袄,当拖着行李往外走的时候,抬头望见了边哭边追着来的孩子们。

“你还回来看我们吗?”学生喘着粗气哭着问。

“会回来的。”井涵大颗泪珠掉了下来。

“孩子们一直追到校门口,跟我们说老师再见。”时隔七年,再回忆起那一幕,井涵又哭到说不出来话,“想起来其实还挺难受的。”

在此之前,井涵不是没想过在大城市里就业,但支教经历给了她最深的触动:突然觉得应该为乡村做点什么,那里的孩子确实更渴望知识,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来也能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正因此,大学毕业后意外查询到菏泽郓城有教师招聘考试,满腔热血的井涵毫不犹豫从两千公里外的呼伦贝尔奔赴而来,在山东展开了一场“大冒险”。

在数学课上,回答对问题的学生,总能得到井涵和全班同学的及时鼓励。

一次意外

也曾动摇写过辞职信,却在见学生时打消念头

如果说做选择是在一念之间,那么这个选择的背后,则有她需要独自面对的现实: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朋友和熟悉环境,每天上下班里地,面对的是陌生环境和完全不通的语言。

井涵出生在一个工薪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条件算不上富裕,但从小也是吃穿不愁。作为独生女,她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没吃过苦,甚至从没做过家务。也正因此,当宝贝女儿决心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甚至是偏远贫穷的乡村时,家里人除了不舍,更多的是不解。

拗不过女儿的坚持,父母最终作出妥协。年春节,因为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异乡打拼,井涵母亲决定放弃喜欢的职业,毅然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来到山东郓城陪伴和照顾女儿。

井涵工作的薛河口小学,是张鲁集镇最为偏远的一所援建学校。从郓城县到薛河口小学,单程就有接近70公里远。为了方便上下班,她和当地同事们拼车前往。但即便如此,井涵的家住在郓城县大东边的宋金河畔,想抵达拼车集合点还有半小时路程。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年9月的一个冬天,清晨五点半骑车送女儿去拼车点的路上,井涵母女和迎面而来的机动车相撞,两医院。

“母亲为了挡住我,受伤比较严重。母亲腿部大面积挫伤,腰部也受伤了。”在等医院的过程中,母女俩一人一张病床躺着,井涵看到病床上憔悴的妈妈,感觉特别对不住她,“那一刻我动摇了,感觉每天这样上下班太不容易,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当家人从内蒙古赶来,一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女俩,都心疼哭了,说等母女俩病好了立马回老家。当时,内蒙古出台了国有企事业单位优才回引计划,而井涵完全符合条件,回去就能直接给安排工作,这样不仅能与家人团聚,生活上起码也有个照应。

其实,在薛河口小学教书,除了上下班路程远,井涵还听不懂当地方言。孩子们最初不怎么讲普通话,这也就导致双方沟通起来很费劲,想传达的意思表达不到位。学校生源也相对较差,孩子们放学后没人辅导……

“还是和家人一起回去吧。”心里无比自责的井涵在心里默默说服着自己,当晚就写好了辞职信。

然而,就在她第二天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时,医院看望,把医疗费都留了下来。同事们接二连三打来电话问候。孩子们更是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望着她说:“老师别走,我们离不开你啊。”

就这样,还没等把伤养好,井涵就拄着双拐回到了薛河口小学。

“老师你没事吧?老师你还疼吗?”孩子们是在教室里碰见的数学老师。平时上课比较调皮、喜欢打闹的孩子们,当天一看井涵拄着双拐来讲课,班里一下子鸦雀无声了,没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讲。

最让井涵感动的是下了课。因为拄着拐不方便,全班同学都出来了:只见他们在走廊上开出两条路,生怕其他学生碰到井涵老师,一直把她护送回办公室里去。

回忆起那个课间,井涵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水顺着脸颊涌出。“那时候,我就觉得更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不想再走了。”在井涵看来,薛河口小学的孩子们特别纯真善良,也特别需要自己,她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年多的乡村教学算不上长,但往昔的一幕幕,对于这个27岁的姑娘来说,又好像经历了很多。

刚来到薛河口小学的时候,井涵班里有40多个学生,其中的二十几人都不及格。而将他们的成绩一点点提到到90多分,对她而言,称得上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艰难过程。

零次午休

教出来的学生全镇第一,六年见证了乡村教育发展

门庄的张凤蛾告诉记者:“孙子一开始学习不行、不听话,自从井涵当了班主任,他就像是变了个孩子:成绩上来了,人也听话了。”

鄄城的邵玉田说:“儿子的成绩是从井涵带班有了变化的,好多次都考了数学满分。记得有一次,孩子摔到了胳膊,放学后井涵就把他送来家门口,一有空就辅导功课,孩子的学习一次也没落下。”

家长牛金苹说:“井涵老师很平易近人,说话很亲切,没发过脾气,孩子们很喜欢她。假如她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我们会很可惜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孩子们也会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

…………

家长口中成绩变化,是井涵一点点帮助孩子们垒起来的。

因为薛河口小学条件有限,老师们大都在一间屋子里办公。分管全校教育教学的薛河口小学业务校长汤占瑞回忆,沿黄滩区的孩子们基础薄弱,井涵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haowanbao.com/bbfz/2207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