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燕赵晚报 >> 办报方针 >> 王宋堂自豪地说

王宋堂自豪地说

听居委会的人员介绍,老人是一位军嫂,他感觉军嫂一定“有故事”,便抓拍了几张她唱歌时的照片

69岁的王宋堂自言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18岁那年,在天津上高中二年级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设,在当地税务局当打字员,这一干就是6年随后,他又参加援藏建设,在西藏度过了10个春秋回石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当会计

家住省血液中心宿舍的王宋堂退休后闲不住,爱上了写稿作为“晚报迷”,他时常向报社投稿为了寻找到好素材,他常常背着相机和dv,拿着采访本,行走在社区大街小巷

作为“草根记者”,他还心系小区民生事,他们所住的这个小区有三栋楼,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小院最初有路灯,可惜年久失修,很多都“失明”了,他联系了产权单位,写申请燕赵晚报记者电话,打报告,最终路灯都修好了后来,小区里的主干道路、下水道都陆续进行了改造

报社送dv 从社区挖掘好素材

忙里偷闲 社区办起了黑板报

退休后抱着“找乐趣”的心态,他到省老年大学文学班学习家中常年订阅《燕赵晚报》,每天翻阅报纸,阅读文章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我退休后的梦想就是当业余记者,写小区里的家长里短,居民遇到的开心事,烦恼事,希望上报纸,与大家分享”慢慢地,王宋堂开始码字,从小区里找素材

看到小区蔡大爷每天早晚义务清扫小院卫生,他就写了一篇表扬稿,送到了《燕赵晚报》,“当时,报社一名王记者采访了蔡大爷,没过多久,蔡大爷扫院的故事就上了你们晚报,有半个版那么大呢!”提及自己提供的线索第一次上了《燕赵晚报燕赵晚报电话》时的情景,王宋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文/图 社区记者 杜慧

在活动现场,王宋堂忙得不可开交,他右手拿着dv,不停地拍着现场的精彩花絮,采访本则斜插在他随身背着的小包里

“晚报迷” 写稿传递正能量

他经常向媒体投稿,还在小区里办起了黑板报

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动情地演唱《亲爱的党》,他感动了曲罢,他走上前,说明来意老人说她叫戴建民,今年86岁,经历过战争洗礼眼瞅着七一就要到了,他留下对方联系方式,约定送照片时一并采访这位老军嫂

还有邻居小王家不用水水表还走字,这一怪事也被王宋堂记录下来最终,在《燕赵晚报》记者的协调下,有关部门给小王家换了新水表

此外,王宋堂还经常向《燕赵老年报》投稿,从民生到人物,每发表一篇石家庄燕赵晚报稿子,他都用心珍藏在向媒体投稿之余,他在小区里还办起了黑板报

“在黑板上写些发生在小区里的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增进邻里和谐”红军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米丽英说,王宋堂还是社区居委会组织活动中的常客,与辖区居民交朋友,挖掘线索,写成文章向媒体投稿,每天乐在其中在小区里办的黑板报也广受好评!

“真是不虚此行,来了就有收获,我感觉只要腿勤,手勤,眼快,就能挖掘到许多不错的新闻线索”王宋堂自豪地说,他是《燕赵晚报》和《燕赵老年报》的忠实读者,而他手中的这台dv就是参加《燕赵晚报》去年6月份举办的征集10名摄影爱好者活动得来的,“当时,电话报名者很多,最终入围的多是60岁至70岁之间的市民,我感觉这与我退休后的‘草根记石家庄燕赵晚报者’经历有关,报社送给我这台dv,让我更好地发挥作用”

七一来临前夕,红军大街社区居委会举办了“庆七一 唱红歌 颂党恩”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驻足观看

在他居住的位于和平西路307号省血液中心宿舍内,有一块3米长、1.5米宽的黑板,退休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发稿平台”,从社区里的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社区里的活动信息,从小区的寻物启事,到养生保健常识,内容丰富多样,每半个月,他至少更新一次


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拉萨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qxgs.com/bbfz/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