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石家庄大地上映过;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如此熟悉,似乎从未走远——秦代,赵佗带着家乡父老从这里南下,尚处蛮荒的岭南百越从此融入了华夏文明;大唐王朝因魏征的胆识劝谏,更加励精图治、气象恢宏;三国蜀汉,常山赵子龙负重拼杀,忠勇善战的形象走出了国界。
在石家庄这片沃土上,从来不缺少悲壮之士,他们像一颗颗辰星,千百年来光耀着华夏,他们的精神滋养着一代代的石家庄人。
赵佗——开创岭南汉越民族融合史
沿中华大街向北,过二环后约一公里,便是赵佗公园。公园内,南越王赵佗的塑像高大、雄伟。塑像后是赵佗纪念馆,主要展示了赵佗带着中原文明南下开发蛮荒之地,并最终统一了岭南的历程。
赵佗,秦代名将,恒山郡真定(今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曾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驻越81年,作为安定百越的主将和南越国的创始人,在发展、建设岭南地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汉朝建立稳定的边疆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佗
秦朝以前的岭南地区,包括现在的香港、澳门、海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福建南部。当时,岭南散居着众多的越族部落,被称为“百越之地”。战国后期,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已相当发达,政治文化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岭南一带仍处于原始的荒蛮之地。
秦始皇平灭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之后,又把进军的目光瞄向了“百越之地”的岭南。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年),赵佗受命,与大将屠睢率领50万大军进军百越。以武力平定岭南之后,赵佗又向秦始皇建议,应从中原地区迁徙人口到岭南。秦王朝先后共向岭南移民50万人,与越族民众混居杂处。至此,岭南地区归入秦帝国版图。这是中原王朝最早在岭南地区建立的行政区划,也是当地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确立的政权。
秦灭亡后,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后臣服汉朝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年)去世,赵佗享年约一百零四岁,葬于番禺(今广州市番禺)。赵佗去世后,其后代续任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赵佗在位期间,一直奉行“和辑百越”政策,重视引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汉越民族融合,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并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在政治和军事上,赵佗仿效中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政权体系。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
在文化上,赵佗非常注重“以诗书而化国俗”,即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他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汉字和汉语,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世代被称为蛮夷的百越人“渐见礼化”,《汉书·南越王赵佗传》)迅速推动了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民族融合方面,赵佗奉行“和辑百越”政策。进军岭南时,赵佗一反前任主帅的进军方针,弃残杀为亲和,“和揖百越”,团结越族部落头人、酋长,逐步得到越人的拥戴。统一岭南以后,继续实行“和揖百越”、“汉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要求中原官兵和移民尊重越人。他自称“蛮夷大长老”,身着越服,结发头顶。不仅起用一批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拜相将兵,而且大力倡导中原人与越人通婚,带头让自己的儿女与越人结姻,开创了中原汉人与少数民族亲如一家、自然融洽的局面。
赵佗还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与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耕牛犁田、使用铁制农具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并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黄淼章从广州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赵佗的历史功绩。他说:“赵佗是广州的重要拓荒者,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对汉文化、楚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过程,汉越文化融合期为秦汉时期。”秦平岭南,大批中原人随秦军南下,把中原先进的社会(政权、技术、文字、市场)、饮食与文化的根本和精华(人、谷、畜种)带到了广州,开创了岭南汉越民族融合的历史。
赵佗公园
石家庄历史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栗永分析说,赵佗还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代英杰。他是秦汉以来第一个接受中央王朝封赐、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我们可以这样定位南越王赵佗,他不仅开发了岭南,在国家统一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历史给了赵佗应有的评价。直到今天,广州市内发掘出的越王井,仍然被作为南越国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来保存。年在广州市广播电视中心大厦施工时发现了“越王城”遗址。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南越国文明的代表性建筑,决定将全市重点工程—广播电视大厦位置移动几十米,为越王城让位。
赵云——中国古代最完美的战将
在正定古城中,有一个赵云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朴,气势宏伟,肃穆典雅。现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如今的正定县,汉代属常山郡,正是蜀汉名将赵云赵子龙的故乡。在中国历史上,战功显赫影响深远的名将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武将能像常山赵子龙那样,武功谋略、官德人品样样为后人所称赞的。
正定赵云庙
说起赵云,在中国真可谓家喻户晓,哪怕是在日本和韩国,他的仰慕者也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赵云,是《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形象。那么,史料中真实的赵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为追随仁政所在,“解百姓倒悬之危”,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观察,赵云感觉公孙瓒胸无大志,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却在邺城遇见了赵云。从此,赵云开始追随刘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堪称千古良将。
论武功,赵云有万夫不挡之勇,长坂坡“单骑救主”也确有其事。史料载,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派遣大军南攻。当时刘表刚死,其子刘琮继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请降。刘备措手不及,只好率军向南逃往江陵。因刘备不愿放弃自愿跟随他的百姓,所以他的军队每天仅能南行十几里。曹操闻讯,派骑兵快马追赶,很快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了刘军。刘备仓皇之下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南逃。当时糜芳曾看到赵云骑马向北而行,便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听后怒打糜芳,并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回到了刘备身边。
论谋略,赵云面对压境敌军,敢下令大开营门,以“空城计”退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汉中之战,赵云带数十骑出兵营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赵云刚和敌方交手,曹操的大军就来到了面前。赵云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回到了蜀军的围栅内。此时,他的部将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救出张著,将他带回围栅内。面对追至围栅前的曹军,蜀军守将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下令大开栅门,偃旗息鼓。曹军见状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却。赵云趁机下令擂起战鼓,并以弩箭射向曹军。曹军为之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
赵子龙
论官德,赵云眼光长远,敢于犯颜直谏。建安十七年(公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攻下成都后,有人劝刘备将成都房舍及城外园田分赐诸将。赵云反驳说,从前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何况现在国贼不只一个,还不到回归田园安享太平的时候。应该将田宅归还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让他们服兵役,纳钱粮,这样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章武元年(公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之仇。赵云上谏,力阻刘备攻打吴国,反而将魏国搁置。刘备一意孤行,于章武二年(公元年)大举东征,果然大败而回。
论人品,赵云面对美色无动于衷,且能看穿降将用心。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之貌,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赵云婉拒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友人劝赵云接受时,他又说:“赵范刚刚投降,他的用心很难预料啊。何况天下女子不少。”后来,赵范果然叛逃,赵云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刘备知赵云智勇双全,故临终托孤曰:“……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泣拜曰:“臣不敢不效犬马之劳!”于是,战神一生,奉于蜀汉,从建安五年(公元年)追随刘备算起,到建兴七年(公元年)逝世,一共为汉室效力了三十年。
魏征——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
魏征(公元年-年),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晋州市)人。他一生“犯颜直谏”多次,呈奏十一件,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并且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史所仅见,令一代明君唐太宗又敬又“畏”,对后世谏臣影响巨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
魏征公园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曾任北齐屯留县令,但魏征年幼时就父母双亡,家境败落。少时的魏征即胸有大志,好读书。隋末,魏征加入了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归唐,又被窦建德俘获。窦建德爱其才气,任命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后,魏征复归唐,并被太子李建成所信重,任太子洗马,为太子近臣。期间,魏征见李世民屡建功勋,其威望越来越高,便心生警觉,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但建成却不为所动,直至玄武门事变,身死事败。
在魏征被抓后,李世民曾当面责问他:“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魏征毫无惧意,答曰:“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有进一步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遂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待太宗即位后,擢升魏征为谏议大夫。
其实,李世民不但不杀,反而重用魏征,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其部属多藏匿于各地。李世民意识到,自己一旦对建成、元吉的势力进行清洗,势必激化矛盾,使本来就动荡的政局更为动荡。因此,必须先稳定山东、河北,最终实现全国大治。当时在山东地区存在着两大势力,一是山东士族集团,另一势力就是所谓的“山东豪杰”(山东庶族)集团。而魏征恰恰是最能代表山东豪杰利益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仅参加了瓦岗起义,而且又是李建成的主要谋臣。如果杀掉魏征就必然造成这两大势力的不安和反对。其实,颇具政治远见的魏征也看出了症结所在,在服务李唐政权统治的同时,他积极进谏,一方面用言语打动李世民,让他接受一些“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另一方面,他积极壮大山东的利己势力,稳定中央对山东的管控。这样一来,君臣达成了一种默契,故而对于魏征的犯颜进谏,李世民也就不予深究了。
作为隋朝没落坍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魏征的辅政思想,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归总起来,魏征对于李世民的谏诤,始终贯穿了一条“居安思危、以民为本”的主线。他总是给李世民灌输一个理念,国君能居安思危,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一旦国君放纵贪欲,不再关心民众疾苦,国家就会衰亡。
魏征
贞观十一年(公元年),魏征发现唐太宗在个人生活、政治努力等方面,与早期相比都有放松态势,于是在仅仅半年时间内,先后上《论时政疏》《再论时政疏》《三论时政疏》、《四论时政疏》,直陈利,谏言太宗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魏征还形象地把政权与民众的关系做了比喻:“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中国古代尚“上”,帝为至尊,冒犯圣颜,轻则杖责,重则杀头,甚或祸连九族,可魏征偏偏不信这邪:“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也就是说,魏征进谏时,是知道唐太宗可能会生气的,但是,即使太宗真的很生气,魏征仍然可以面不改色,继续把道理读完。
其实,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虽然魏征常常令他很不舒服,但他明白魏征的重要作用,所以对魏征又敬又畏。而魏征,在进谏时也有相应的技巧,不至于让唐太宗太难堪。有一天,唐太宗左臂架着一只鹞子就上殿了,正玩得开心,魏征来了。太宗一见,一把把鹞子塞进了宽大的龙袍里。魏征假装没有看到,却给皇帝讲了一个故事,说在隋朝有个官员告老还乡,某日因病卧床不起,他夫人想起来这官员平日有养鸟的爱好,就买了只黄鹂放在笼子里。此后,这个官员终日以鸟为友,终日提着鸟笼散步,心情好了,身体也逐步恢复了健康。太宗听着挺开心,高兴地说,“鸟为人友,也可延年益寿”。孰料,魏征话头一转,又举例说,秦代有一县官,爱鸟成癖,不问政事,结果,河水暴涨,这位县官连同他的鸟都喂了鱼鳖。唐太宗听到这,明白了,这又是挑我毛病呢,只得认错:“迷鸟之害,朕已知之矣,不必多说了!”
贞观十七年(公元年)正月十七,唐太宗李世民探视垂危的魏征。在病榻上,魏征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最后一次直言进谏,要太宗施仁政,行王道,不要居功自傲,要慎言慎行、从谏如流,远小人,近君子。句句箴言,令见惯生死离别的唐太宗激动不已。
公元年2月11日,魏征病逝。唐太宗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知魏征者,太宗也,这话堪称对魏征精彩人生的最佳诠释。
刘禹锡——中国古代文人的表率
刘禹锡,字梦得,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祖籍中山无极(石家庄无极县)。唐代著名诗人,风格独特,散文成就很高,精通书法、医道、音律,多才多艺。其作品《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韵律感极强而又自然流畅,广为后人传颂。
刘禹锡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衰落时代,安史之乱、吐蕃侵扰、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贞观九年(公元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次年中博学宏辞科,后再登吏部取士科。唐顺宗李诵即位后,刘禹锡全力投入政治改革,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成为革新中坚,决心刷新政治,中兴李唐王朝,史称“永贞革新”。但革新遭到了政敌的疯狂反扑,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刺史,后又被贬为远州司马,轰轰烈烈的革新历时天便以失败告终。被贬谪为州司马后,刘禹锡有了更多时间进行创作,这一时期,写下了《砥石赋》《楚望赋》《何卜赋》等作品,内容形式与《楚辞》有着密切联系,还著有意味隽永、针砭时弊的系列寓言诗,成为唐代最有成就的寓言诗人之一,完成了重要哲学论著《天论》。宪宗元和九年(公元年),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受诏回,刘禹锡欣喜若狂,欲再展宏图,但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年),被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刘禹锡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散文《因论》,重要诗歌创作《蜀先生庙》《观八阵图》《竹枝词》《浪淘沙》等。长庆四年(公元年)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径湖北大冶时,写下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后刘禹锡虽重返朝廷,但因党争激烈,主动要求离开长安。刘禹锡晚年居住洛阳,尽管终未能实现夙志,但立身行事,问心无愧,其坚持真理和刚强轩昂的品格,得到后人称赞。
刘禹锡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赋各体皆备,极大地丰富了唐代艺术宝库。他的散文多作于被贬时期,表现了他被贬后的痛苦、愤懑,但其中的艺术性对秦汉散文语言起到了一定影响;宋代王安石、苏轼等诗人,较多地效法刘禹锡诗中的战斗精神、立意和曲境;元明清诗人在学习刘禹锡《竹枝词》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刘禹锡的诗歌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公元10世纪,日本藤原任公(-)编纂的《倭汉朗咏集》引刘禹锡诗题四首,可见他的诗歌很早就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编辑:蓓蓓
责编:优优
阳光独立专业共享
晚报新媒体,天天有惊喜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