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刘公岛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在这个充满劳动气息的节假日里
刘公岛的“摆渡人”依旧像往常一样
坚守一线,护航八方来客
他们以船为家,以海为伴
用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着“劳动之美”!
下面,跟随《齐鲁晚报》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刘公岛十五年老船长的故事又是一年黄金周,刘公岛客船号的船长卢立文早上七点就来到了码头,对客船的安全进行检查,他将会是五月一号这天最早发船的船长。这天是个好天气,刘公岛矗立在碧海蓝天交汇之间,望着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海面,卢立文却若有所思:“你们看海上已经起浪了,一会得嘱咐带小孩的乘客们注意一些,今天人也多,千万告诉他们不要挤。”
很多人总是会把船长这个职业与乘风破浪之类的英雄气概关联在一起,说到这里,卢立文总是微微一笑,为游客服务已经十几年,安全这两个字成了他心头上最重的担子。“这十几年间,往返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我们船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像游客不慎掉入海里这类安全事故。”说到这里,卢立文难掩自豪。
客船的驾驶室不过几平米,操作台上各种机器闪烁着不同颜色的灯光,对讲机中的沟通几乎始终不断。卢立文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连中午吃饭的时间也不例外,载客高峰期,吃不上午饭也是正常的事。船上的旅客越多,驾驶的频次越多,卢立文的驾驶越是不敢松劲,客船的航行要按照航道行进,并不是随意行驶。恰逢禁渔期,途中还有不少渔船经过,水下还有植物、浮漂等影响因素,卢立文全神贯注,驾驶着客船向刘公岛行进。从码头离港,城市建筑的轮廓被逐渐模糊,视野慢慢拉开,海岸如同海鸥翱翔一般慢慢展开翅膀。“我还记得当年的威海从东向西看只有现在鲸园街道的一小块,威海的发展像是一颗大树一样,慢慢地像南北两侧延伸,高楼越变越多,大厦越盖越美,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威海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卢立文说。城市的变迁也如钢铁水泥所构成的浪潮一般,用一种蓬勃的的态势不断涌进卢立文的脑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在日复一日的潮起潮落中,凝聚成既具有变迁的恢弘又有与之荣辱与共的时代巨浪,挺立在东海岸,环绕起整片海洋。卢立文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深深镶嵌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之中,有一种难以忘怀的眷恋让他的脸上除了每天航行锻炼出的坚毅之外,更多出了一份幸福的温暖。“有的时候会觉得做这份工作很腻,每天都只是往返于同一条航线,但大多时候心里面还是觉得踏实,家在威海,守家守业,日子多了,反倒舍不下手里的舵了。”客船来到刘公岛,卢立文缓缓将船停靠,为了万无一失,他目送每一位乘客安全上岛。一来一回之间,忙的时候他每天要跑十余趟。“我们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别人越是休假,我们越忙,即使是淡季或者不忙的时候,也要有维护客船安全、保养等一系列的工作,能休息的时间总是不多,而且和家人朋友们总也休息不到一块。”看着岛上的一草一木,卢立文总是有一些如数家珍的意思。最初,他是岛上驻军的一员,刘公岛与他的缘分生长三十余年,伴随了他整个青春与壮年。他向我们回忆起最初岛上的样子,新旧对比之间,卢立文感概颇深。“随着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升温,我们接待的不止游客,更有全国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学员,我现在感觉我们整个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去服务好这些来客,把刘公岛的精神展现出来。”短暂的采访后,卢立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航行。这不过一海里的航程,游客领略了大海与城市的双重风光,而在这美景背后为游客做好安全保障的,正是以卢立文为代表的景区工作人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付出守护好每一位旅客的每一段旅程,为游客们的美好回忆打造出每一秒的惊喜,他们也成为刘公岛中处处所在的瞩目之景。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周宗玥校对:颜燕军审稿:于智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