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荐文邱双炯护住青山护住初心

廖伏树

走出邱双炯先生的会客室,已是深夜,星汉灿烂。我居然与这位九秩老人畅谈了2个小时!“满腹经纶抒大志,一门技艺闪金星”,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副对联。对!他就是陶瓷界一颗耀眼的星!

创作中的邱双炯

邱双炯年出生在福建德化一个贫苦家庭。食不果腹,家庭变故,年纪轻轻就经历亲人相继离世,为邱双炯不向命运低头的传奇人生埋下了伏笔。“我爷爷邱石化,父亲邱中缄,哥哥邱承三,姐姐邱迎都死于饥饿和穷困;我拜师学艺的第一个师傅许金锭,刚结婚三天就被抓了壮丁!那是什么世道啊!”在邱双炯悲愤的神情里,我分明读出了他感恩新社会的炽热情怀,也清楚了他刚满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的原因。

邱双炯从艺70多年,头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教育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等桂冠,既缘于他的天赋,更缘于他的努力。他15岁师从陶瓷名宿苏勤明,练就一手绝活。几十年来,他追求“瓷圣”何朝宗的神韵,守正创新。其作品沉稳中求飘逸,内敛中求奔放,意境高远,气韵生动,渐成风格。观其孔子像,见大儒者之智慧;观其观音像,见大爱者之慈悲;观其弥勒像,见解脱者之大乐;观其达摩像,见修行者之坚毅。值得一提的是,邱双炯瓷刀下的百态弥勒,被誉为“弥勒王”,他赋予弥勒的笑以灵性,无论是坐的、立的、盘脚的、挖耳的、挠腮的,还是提脚的、笼袖的、双手高举的,全都笑得自在,笑得坦然,自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已有70年党龄的邱双炯至今还认为,甄陶品性,淬炼修为,笃学力行,融入社会,无论做人、做事、做官,都至关重要。“时代呼唤大国工匠,可现在一些从艺者特别是年轻人,心浮气躁。增强文化自信,要从提升人文素养做起。”他经常对徒弟们说,“学艺先立德。向善求真,正气浩然,心里常想着平民百姓,艺术之路才能走远。我才小学文化,离开了师傅的耳提面命,离开了时代的好环境、社会的大舞台,就没有我的今天。当然,立志成才,必须倾注心力学习。我创作罗汉、水浒传将,均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揣摩,做足了功课。”

邱双炯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提出并带领团队推动“以电代柴”烧制陶瓷并获得成功,这是德化陶瓷发展史的里程碑,也使德化得以成为全国第一个陶瓷工业无烟尘污染区。他敢吃螃蟹,改革开放初期就果敢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前瞻性大计,力图结束长期以来的木柴烧制的历史,要知道光是一条“龙窑”一次烧窑就要烧掉多担的木柴,那是怎样一张血盆大口啊!

说干就干!邱双炯开始游说领导、联络同道、筹措资金,紧锣密鼓地探索、实验、调试……

“痴心妄想!时机尚不成熟!”“操作难度大,烧窑工多数是文盲,一不小心被电触死咋办?”“工业用电哪有那么简单?一度电可以产生多少大卡的热量?一度电多少钱?就是有电你买得起吗?”一次次让吃“闭门羹”,一声声反诘斥问,一个个冷嘲热讽,来自上级领导、国有瓷厂负责人,也来自同事和好友。而窑火升降温的难以把控,坍塌或歪倒的窑板,断裂或软化的白瓷,凹凸或变形的造型,浑身气泡、针孔的瑕疵品,一次次实验的失败,更使他五内俱焚。

“我是在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情形下苦苦支撑的……左冲右突而不得出,我也一度想放弃。但一想到家园的绿水青山,想到报答人民的誓言,又寝食难安……干事业,靠的就是责任感、使命感!我是党员领导干部,遭误解、受委屈无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通讯员到水利局局长再到县委副书记,党培养了我几十年,是报答的时候了。豁出去了!”说到动情处,邱双炯的手攥成了拳,不知不觉陷入了沉思。仿佛,他回到了那难忘的岁月:他和他的窑炉攻关小组正加班加点,黏性红土、电炉丝、储热耐火砖、碳化硅板、保温棉……一个个关键环节,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方案;仿佛,他的耳畔响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勉励的话语;又仿佛,他沉浸在第一次窑改成功时人们噙着泪花奔走相告的情景中……

在其位,葆初心,勇担当,建奇功;精于艺,大视野,大情怀,真功夫。鲐背之年的邱双炯,正以他的才志和激情,续写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奋斗乐章。

作者系福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END

主编:周玉娴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有一种乡愁叫小名★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译者柳向阳★她与她的爱永在——写在宗英老师离世之际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haowanbao.com/bbzz/2206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