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燕赵晚报 >> 燕赵晚报发展 >>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9月9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贵阳晚报》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一个人的讲台33年坚守》为题,对龙里县乡村教师吴国先33年来坚守在谷港小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一个人的讲台33年坚守

核心提示

9月1日早上7点过,龙里县湾滩河镇谷港小学教师吴国先把学校大门打开,迎接新一批学生的到来。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吴国先的教师生涯进入了第33个年头。

8点30分,吴国先准时组织新生举行升旗仪式,嘹亮的国歌声飘荡在谷港这个宁静的苗寨上空。

说是小学,其实只是一个教学点而已,今年全校也只有8名学生。从年至今,吴国先一个人坚持在这个学校教书育人,已经整整33年。

这一试,就是33年

龙里县湾滩河镇六广村谷港寨是个苗族聚居地,85%的人口都是苗族。年8月,谷港民办小学的老师们耐不住大山里的贫穷和寂寞,都选择外出,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头。

快要开学了,看着村寨里48名适龄儿童无学可上,村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没有老师,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就要翻山越岭到十多里外去读书,山高路远,可苦了孩子啊!

多年前举家从惠水县搬到谷港居住的的青年吴国富忐忑地说:让我找找看。吴国富回到老家,和刚刚初中毕业的17岁堂弟吴国先商量。本来考虑要去当兵的堂弟拗不过堂哥,就跟着来到谷港说“试试”。

吴国先没有想到,这一试,就在这山高路远的村寨扎下了根。

一人“分饰”多角

当时的谷港民办小学就是用组上的粮仓办的一、二年级两个复式班,年秋季共有48个学生。从年9月开始,吴国先承担了这两个复式班的语文、数学、音体美等所有课程,并持续到现在。

尽管学生不多,初中毕业的吴国先一个人一下子要应付这十多门课还是手忙脚乱。这种情况,哪怕是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也会觉得够呛。吴国先只能在粮仓的楼上挑灯夜战备课,为第二天的课程准备着。

从年开始,在这个不通公路、不通电的苗族山寨,吴国先静下心来,一心就只想教好这些学生。

“年统考,我们这个教学点在全公社考了第一名。”说到这,吴国先依旧满脸自豪。

最年轻的民转公教师

年,摇摇欲坠的木粮仓实在支撑不下去,学校就搬到附近的农户家中办了两个学期。后来在乡政府和村里支持下,学校争取到了建教学楼的资金。但是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时校址选中的地里全是水稻,要割掉这些水稻才能建学校,都不知道如何向村民开口。”吴国先说。

但是工期紧任务重,吴国先不得不把建设学校的事情向村支两委交流了。村支两委到群众家中宣传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拿来做其他我们不同意,只要是建设学校,我们就割掉水稻。”这是当时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村民狠心割掉水稻后,场平工作开始了,挖机工人挖了半月之后也嫌工资低不干了。关键时刻,三个村民组轮流用锄头挖、用扁担抬,硬是靠人力把学校建了起来。

因为每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基本上是%,谷港民办小学越办越红火。在年底,吴国先以龙里县最年轻的民办教师身份转为公办教师。

坚守只为了孩子

33年的坚守,吴国先感到很满足:我一个人教出去的学生不下0人,考上大学的也很多。现在政府把学校翻修好,各方面条件好多了。

在这33年中,吴国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也有很多调到更好的学校去的机会,但是吴国先都婉拒了。

“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更主要的是这里偏僻,我调到其他学校之后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这里的孩子就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吴国先说。

这些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很多适龄儿童都跟随父母到外地入学了,谷港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今年只有8个学生,其中还有4个是还不到入学年龄的儿童。“这四个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爷爷奶奶也没法带他们,说是送到学校,其实就是找个人帮他们带带而已。”

吴国先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他先后被评为黔南州“最美乡村教师”、龙里县“德行龙里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前,记者问吴国先有什么愿望?

“我只希望,在我退休以前这个教学点能继续办下去,免得让几岁的娃娃每天都要在山间多走一两个小时的路。”吴国先说。(王立信杨娜记者张仁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haowanbao.com/yzwbfz/2205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