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各路大咖,宋韵传播智库带你解读宋韵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宋韵是哪种韵?

四个月前,如果你向身边的朋友抛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喝喝茶,写写字,点点香。

今天再问,答案已经不像原来那么表面。

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高规格的文化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整体推进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

关于推动宋韵文化建设,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这段描述简短凝练,那么它的“气象”万千表现在哪里,它与我们的今天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多月,通过不同来自领域专家的解读,何为宋韵之韵,已进驻到寻常百姓的视野。

经由前期的积累,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钱江晚报主办的“书香迎新阅向未来”TALKSHOW的活动现场,宋韵传播智库正式宣布成立。

接下来,智库的专家队伍将不断扩容,藉由钱江晚报的各个平台,与大众生活进行更多的互动。

在行走中集结

学者带领记者,探访“镇馆之宝”

宋韵究竟在哪里?

鲜活的实证莫过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以及街巷与田野中的历史遗存。

年9月,钱江晚报集结学者与考古人,开启“镇馆之宝”寻访之旅。在学者们的解读之中,那些宋人们用过的物件,生活过的痕迹,被呈现出来,成为文化和精神的实证。同时,在它们的浸润之下,当下的生活有了来处和更为美好的期待。

在学者的带领下——

我们走近凤凰山一带的月岩、“忠实”摩崖、圣果寺遗迹等吴越国至南宋的诸多石刻与造像,站在它们面前,曾经与它相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立刻在脑海中得以重新构建;而我们最熟悉的西湖,在宋代,被苏轼这般的地方官员带领民众为它清淤疏塞,筑起一道长堤,而后了有今天的“苏堤春晓”。

西湖暮色

走进浙博、国丝、浙图、天一阁,也会找到诸多宝物背后的宋韵往事:

一部宋刻本《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呈现了怎样的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又有怎样的司马光、苏轼、朱熹;

一只南宋龙泉青瓷凤耳瓶,出入了哪里的门庭,又代表着怎样的时尚情趣;

一件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展现了怎样的女性审美,背后又有哪些蚕桑往事,以及高度发展的缫丝与纺织工艺?

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由杭州至整个浙江,在记者的走读之余,钱江晚报还与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24家成员单位分布于浙江各地,大家把脚步深入到基层,将地方学者汇聚一堂,请他们一起去访问与解答,将宋的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镶嵌于一个个波澜起伏的情节当中。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在慈溪寻宋

在这样的行走中,那些留存至今的实物、故事,在当下重述历史,与大众共同回望千年前的出发以及宋韵文化对于今天的影响。而宋韵传播智库也在这样的重述中,有了雏形。

在阅读中集结

专家与读者共同打造“宋韵书单”

做好宋韵文化的传播,单是请专家与记者共同探访、解读显然是不够的。

年10月30日,由钱江晚报发起,邀请全国各大出版社的掌门人、学者、读者专共同推荐了全国首张“宋韵书单”,为阅读宋韵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首张宋韵书单

虽然首批入选图书只有15本,但进行书单审定的专家,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包罗万象”。

这个书单涉及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由宋代延伸至今并影响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在书写者的叙述中,十分精准地传达至今。

如果想对宋代进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宋朝简史》《两宋王朝史》开始;

如果你想一睹中国书画所抵达的高峰,可去图书馆翻一翻《宋画全集》;

如果你想了解今日杭州百姓日常生活气质的来处,可以开读《东京梦华录》与《南宋皇城记忆》;

再看《水浒寻宋》《北宋的十一张面孔》,那些千年前的文化表情,至今栩栩如生。

还有,宋的官制、建筑、科考、书籍刻印……它们共同构建着宋韵之韵,在书籍的承载之下,携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奔腾而至。

这张书单,有支撑其中的宋学研究者的专业根基,同时它又不排斥大众的阅读口味。其中,可见著名宋史研究学者邓小南、包伟民、赵冬梅、虞云国、龚延明的身影,他们笔下的输出,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

在首张宋韵书单发布后,更多的出版社人、学者、作家、读者参与到推荐的阵容,接下来,主题不同的宋韵书单将陆续在小时新闻亮相。

与此同时,“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24家成员单位,在年也将针对宋韵文化,集结自己的专家与读者群体,推荐各具特色的宋韵书单,并且,不定期举行读书会,邀请学者与读者进行线下或者线上交流。

在跨区域中集结

四大晚报携手“寻宋江南”

年11月下旬,在一次新冠肺炎防控的流调中,一趟年轻人寻访宋元古建的人文之旅吸引了媒体与大众的目光。

《姑苏晚报》的推文《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让苏州的宋元古建筑火出圈。随后,《新民晚报》和钱江晚报分别发出评论文章《待无恙,定再来》《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对苏州的“喊话”进行了回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如何让长三角兄弟城市的文化联结畅通无阻?

年11月30日《钱江晚报》携手《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推出特别策划——“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

四大晚报携手寻宋

长三角四大晚报,各自集结学者与记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寻宋江南”,而后在四大平台同步发布,让读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得以线上“寻宋”。

在这样的运作方式之下,上海、江苏、浙江三地那些本来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有关宋韵的“隐藏地图”,因四大晚报的联手,得以呈现于更多人的面前。被疫情暂时影响的文化沟通,在线上得以热烈进行。

在线上集结

知名学者直播“宋韵中的诗意”

在年12月31日晚举行的“书香迎新阅向未来”TALKSHOW上,这种线上交流进一步升级。

“书香迎新”TALKSHOW已经举办三届,每年邀请文学、影视、艺术、文博、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大咖,以现场演讲的方式,诠释生活与读书的关系,从而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书香迎新”TALKSHOW首次采用了线上直播的方式,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杭州的六位嘉宾焦维新、张静、陈丹燕、叶兆言、姜振宇、方向明,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与线上的观众进行了无碍交流。

其中,作为宋韵传播智库成员之一,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从那些因西湖生发的古诗词出发,讲述了宋韵中的诗意生活。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因为网路无界,“书香迎新”TALKSHOW引发了长三角媒体和全国六大城市的共鸣。

上海新民晚报、南京扬子晚报、苏州姑苏晚报,分别于它们所在的城市发布召集令,在大众之间开启了一场别有意义的“围观”;杭州、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成都六大城市在各自的商业中心,“点亮”“书香迎新”TALKSHOW的宣传短片,以此问候每一位阅读者。

正是在这场开启新一年的“书香迎新”TALKSHOW上,钱江晚报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国各大优秀出版社等单位,正式成立宋韵传播智库。

智库的成立不是终点。

接下来,学者、出版人、书店人等身份多元的智库成员将基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以及其联手的长三角晚报平台,更好地传播宋韵文化,使其鲜活地融入当下,发酵生活之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haowanbao.com/yzwbnr/2207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