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疫情是一次“大考”,发放口罩、排查人员、守好小区“大门”和居家隔离的“小门”等,则是社区治理的“单元测验”。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经过层层考验后,能否将疫情积累的经验、数据,转化为“活”起来的信息,赋能未来的社区治理,让人心生向往、无比期待。
66个街道层面的公务员,近2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5万,疫情期间,最多同时有人居家隔离,高峰时最多一天接回了位入境人员……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连续作战曾让每个社区干部忙得“飞起来”。花木苑小区居委书记罗恂在抗疫的3个月里,日行2万步,和其他社区工作者一起“扫楼”,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实地勘察。有人开玩笑说,疫情可谓提前的人口普查,把所有居民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花木街道通过网络,通知居民以短信方式预约口罩。李铭珅摄
但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光靠人力排摸终究不是持久之道;如何以大数据为支点,撬动社会治理效能,是更值得探索的未来之路。通过大数据“多跑路”,让社会治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从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最终实现“绣花针”治理水准的创新和提升。
要实现信息赋能,前提是打破信息壁垒。在疫情中,有社区工作者反映,各政府部门间仍存在“隐形墙”,由于缺乏相关数据,社区工作者只好挨家挨户敲门“跑断腿”,获取一些最基本的信息。事实上,在保证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充分的数据供给,才能将“表哥”“表姐”们从繁杂的表格、报表、台账中解放出来,更加集中精力投身于社区服务。他们中还有许多“民间达人”,通过一场场疫情实战、一道道“打怪”通关,分析总结出社区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这些都是驱散病毒后,仍值得珍惜的社区治理财富。
花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晓山对信息赋能后的变化感受深刻,“疫情发生后,各社区收集的信息统合到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系统,系统进一步将数据在电子地图上可视化呈现。社区工作者从疫情前期的‘挂图作战’升级到后来的‘带图作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经验做法在疫情结束后,依然可以活学活用。”
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孙中钦摄
今年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民法典》,中国从此步入“民法典时代”。因此,信息赋能也要考虑到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设好“边界”,不碰“红线”,是社区治理创新必须把握好的一根“弦”。
当高科技遇见社会治理,八方数据汇流到一个平台,各种需求碰撞出思想火花,让社区治理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社区治理拥抱高科技,不只是需要更高清的大屏幕、更高端的5G网络,关键是打通各种阻碍信息畅通的“肠梗阻”,为群众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才能最终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聪明、更暖心。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宋宁华
编辑
黄佳琪